樺褐孔菌又名白樺茸樺樹膽,生長在樺樹活立木的傷節處,類似人體長癌一樣形成不孕性“腫瘤狀”菌核,隨著“腫瘤”在吸收著樺樹漿液漸漸長大,樺樹最后枯萎死亡,故此又稱其為“樺癌褐孔菌”。按中醫“吃什么補什么”和“以毒攻毒”的理論認識,對樺褐孔菌的藥用作用就更易理解。大興安嶺與俄羅斯隔江相望,大興安嶺生長的樺褐孔菌,其生態條件和質量同俄羅斯基本相同,但由于我國對此發現較晚. 樺褐孔菌菌核呈現瘤狀(不育性的塊狀物),外表黑灰,有不規則溝痕,內部乳白色,無柄,直徑25—40cm,深色,表面深裂,很硬,干時脆,可育部分厚5mm,皮殼狀薄,暗褐色;菌管3—10mm,脆、通常菌管的前端開裂,菌孔每mm6—8個,圓形,淺白色,后變暗褐色;菌肉木柱質,有輕微的、模糊不清的環紋,鮮(明亮)淡褐色。孢子 闊橢圓狀至卵狀,光滑,9—10μm×5.5—6.5μm,有剛毛。